5 min (1403 words) Read

三位友人探讨货币、创新与稳定的意义

 

假想有三位友人相聚于罗马广场。一人对科技充满乐观,一人则持怀疑态度,还有一人着眼于更宏观的格局。他们围绕稳定币、代币化存款、央行数字货币(CBDC)及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等创新对货币形态的影响展开辩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对话至关重要。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讨论。

奥普提姆斯(Optimus):斯塔比留斯(Stabilius),我刚发现一种超棒的新型支付方式。直接用手机就能向世界上任何人转账,即时到账,成本低,操作简单。收款只需打印二维码或分享一串数字,商户也能注册使用。它叫稳定币。

斯塔比留斯:哦,奥普提姆斯,得了吧。这不就是另一个转账软件嘛。 

奥普提姆斯:才不是呢!你还能用稳定币储值,不需要单独开银行账户。稳定币本身就是银行。

斯塔比留斯:这算什么银行!银行有金库,有营业网点,提供存款保险,而且它们还会……

奥普提姆斯:好吧,你说得对,确实不是银行,但这是有原因的。银行提供的是“一揽子服务”,它们发行货币(即我们的存款),前端对接个人和商业用户,开发手机银行应用程序;后端维护数据库追踪资金流向,跨行通讯转账,还提供反欺诈等服务,是全流程服务模式。

斯塔比留斯:所以呢?我就喜欢银行,也喜欢用银行卡支付。而且银行也在研究代币化存款了。

奥普提姆斯:没错,数百万人都和你一样。但稳定币公司不同,他们专注于提供支付工具,计价单位可以是美元、欧元、日元,未来还可能扩展至其他币种。他们大多把前端和后端服务交给其他机构来做——稳定币在区块链上完成记录与转移,独立的数字钱包提供商则负责对接客户并开发应用。这样一来,产业链各环节都能更专注于创新。当然,银行和资产管理机构并非旁观者,它们都在探索如何让存款及其他资产上链。

斯塔比留斯:那反欺诈和反恐融资怎么保障呢?

奥普提姆斯:这在各国的法律法规里都有明确规定。根据具体监管要求,包括稳定币服务商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都必须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核查是否存在洗钱和其他犯罪活动。

斯塔比留斯:行吧,但用户能获得什么好处?

奥普提姆斯:全球已有数百万人使用稳定币,可支持低成本跨境全天候转账,且规模还能继续扩大。这在五年前几乎不可想象。

斯塔比留斯:我承认它具备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还能带来更多竞争,这些都是好现象。但稳定币规模还是很小,而且大多用来购买比特币这类加密资产——堪称区块链世界的支付工具。

奥普提姆斯:确实如此。但如果能整合到热门手机应用里,稳定币就能用于零售支付、电子商务、跨境交易,以及链上证券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和资产管理机构也开始提供区块链投资产品,如ETF基金。银行也在探索如何让存款在同一基础设施上实现转移。

斯塔比留斯:但稳定币安全吗?

奥普提姆斯:这个嘛,稳定币的价值会随发行方储备资产的价值波动。这促使政策制定者逐步出台法律法规,以增强稳定币的安全性。

稳定性问题

斯塔比留斯:这是个好开头,但顶多算第一步。相关监管是否健全?监督是否严格?执法能否遏制可疑活动?

奥普提姆斯:为何不能呢?稳定币公司本就希望通过接受监管赢得信任。

斯塔比留斯:未必全部。有些可能通过提供匿名性来吸引不法分子。

奥普提姆斯:这类公司根本就不该获准发行稳定币,它们不可能符合监管要求。

斯塔比留斯:啊,但用户能分清两种稳定币吗?一种锚定美元或欧元等货币的固定价值,另一种则代表风险更高的资产。第二种显然不应被视作货币——至于多数人是否会无条件接受第一种作为货币,也存在争议。

奥普提姆斯:斯塔比留斯,你低估了我明辨是非的能力!

斯塔比留斯:抱歉,别误会。但即便对你而言,我也觉得存在风险:私人货币始终存在挤兑风险。正如你所说,储备资产越稳定,稳定币就越可靠。国债虽然是不错的支持资产,但其价格也会随利率的变动而波动。一旦价格跌幅过大,用户可能就会抛售稳定币——尤其当他们对具体资产产生质疑时。

奥普提姆斯:就连银行存款也有风险,毕竟不是所有存款都有保险。而且稳定币发行方可持有额外资本作为备用。持有像央行储备这样更安全、流动性更强的资产怎么样?

斯塔比留斯:确实,那样会更安全。但央行未必愿意参与其中,或者不愿冻结其储备资产。

货币风险

瓦斯特斯(Vastus):朋友们,请把目光放长远些。我看还有另外两大风险。奥普提姆斯,如你所说,稳定币安全又便捷,那些通胀高企、货币疲软或支付体系落后国家的民众会争相使用稳定币——毕竟终于能获取美元了。虽然从个人层面看,这或许是件好事。但从整体层面看,这会导致本国银行存款流失,进而削弱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和稳定金融体系的能力。若本币无人使用,设定利率还有何意义?稳定币会不会导致弱势货币走向终结?

奥普提姆斯:你说得对,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过话说回来,各国可以要求稳定币必须存入受国内监管的钱包中,并对持有量设置上限。

斯塔比留斯:说易行难。人们可以隐藏设备位置,在无国界市场里执法难度很大。

奥普提姆斯:确实如此,但斯塔比留斯,技术既是矛也是盾。它既能被用来规避限制,也能助力监管执行。当然,这需要稳定币发行方与各国当局进行合作。

瓦斯特斯:另一个风险是碎片化问题——不同稳定币之间,或稳定币与其他形态货币之间,兑换起来很困难。假设你持有稳定币A,而斯塔比留斯持有稳定币B。奥普提姆斯,你该怎么向他付款?

奥普提姆斯:点一下就能付啊……

瓦斯特斯:没那么简单。斯塔比留斯不信任稳定币A,他只想要稳定币B。但你没法直接把稳定币A兑换成稳定币B,因为稳定币A的支持资产池可能和稳定币B不同——或许是因为在另一个国家受到的监管不同。又或者,二者记录在两条互不兼容的不同区块链上。解决方案不是没有,但都既繁琐又成本高昂。要么你说服斯塔比留斯,让他最终还是接受持有稳定币A。但这样又会出现反垄断问题——所有人都持有同一种稳定币。

中央银行储备

奥普提姆斯:银行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每家银行都持有一定数量的央行储备——这是一种通用且安全的资产,银行间进行支付时,只需通过央行支付系统转移储备即可。稳定币为什么不能效仿呢?

瓦斯特斯:这样一来,我们就绕回央行数字货币的原点了。如果稳定币发行方能在当日获取央行储备(仅用于支付),那么正如奥普提姆斯所说,它们就能实现互操作性——或许代价是接受央行的额外监管。另一种可能性是用储备资产全额支持稳定币,这与用稳定币完全兑换央行数字货币仅一步之遥。

奥普提姆斯:什么?难道要抛弃稳定币公司已经建立的所有创新成果和客户关系?

瓦斯特斯:并非如此。留住人才、进行创新与提供新型服务均可进行,只是不再负责创造货币。此事应交由懂得如何安全发行货币的央行来负责。但应允许私人企业探索货币流通、高效交易和金融服务建设的新途径。与其纠结央行数字货币的杀手锏应用并让央行独力承担,不如让私人部门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新。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打造促进整合、助力创新的央行数字货币。 

奥普提姆斯:这才是我推崇的乐观主义!

斯塔比留斯:并非如此。没有资产负债表或持有国债等资产的收益,稳定币公司将难以生存。

奥普提姆斯:未必。它们已通过激励措施将大部分收益返还用户,而且竞争将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况且在经济下行期,当国债收益率趋近于零时,它们本就需寻找其他收入来源,总有解决办法的。而且央行也可以提供激励措施促进创新。

斯塔比留斯:你是说,给私人企业提供便利……

货币之路

瓦斯特斯:好了好了,我们现在只是在推测而已。货币并非孤立存在(现金除外),它记录在账本上,而账本就如同货币通行的道路。正是道路维系着帝国!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奥普提姆斯:区块链就是新的道路,瓦斯特斯。它是记录和交易稳定币的账本,其实也能记录证券乃至任何资产。当货币和证券处于同一条区块链时,即可在收到证券的同时完成付款,这样就降低了钱货两空的风险。这更易实现自动化,还能支持跨境全天候交易,也无需依赖那么多高成本的中介机构。

瓦斯特斯:但这需要完善的法律监管基础,而这些仍在艰难磋商中。希望各国能就此形成统一框架。

斯塔比留斯:真正的风险在于“集中度”。如果某一条区块链优势显著,最终会不会形成记录所有资产的大型国家链或地区链?会不会有某一种主导性稳定币偏爱某条区块链,进而将其标准强加于其他所有人?

奥普提姆斯:稳定币独立于基础设施。不过计划也可能会变:同一种稳定币可在不同区块链上重新发行。

斯塔比留斯:或许未来会这样,但跨链操作成本高、风险大,容易让网络犯罪分子钻空子。不过话说回来,抛开稳定币不谈,区块链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的,多样性有益发展:有的更注重隐私保护,有的强在可编程性,还有的追求交易速度。

瓦斯特斯:关键在于兼容性。为某条链编写的代码——无论是用于确权、资产交换,还是身份验证——都应当能在另一条链上运行。兼容性能缓解集中度过高和碎片化问题。

斯塔比留斯:那公共部门是否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审核区块链及为其编写的合约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奥普提姆斯:其实我觉得可以更进一步。若链上交易需央行货币结算才能让人安心,那么央行就可以成为区块链标准的推动者——毕竟所有人都希望与央行标准兼容。与此同时,只要外部链可兼容,仍可进行创新。

斯塔比留斯:说易行难。不过已有部分央行正在探索这个方向,形势发展得很快。

奥普提姆斯:我还有个想法,或许有点异想天开,但既能避免集中度过高带来的弊端,又能保留少数几条区块链和充分创新——采用开源代码和去中心化所有权模式。让成千上万的程序员参与创新、提出新功能,同时让成千上万的计算机来运行区块链。没有单一实体掌控一切,但资产交换依然能无缝进行,且无需耗资数十亿去开发自己的区块链。

斯塔比留斯:要是一条区块链连客服电话都没有,我是绝不会在上面持有资产的,想都别想。而且就算去中心化社区的初衷是好的,又有什么规则来约束它呢?

奥普提姆斯:治理和隐私确实是个难题,但解决方案正在涌现。我们必须转变思维:电话可以打给你使用的钱包服务商、你的经纪商,或者资产发行方。他们可管控资产并承担相应责任。交易规则可硬编码至资产本身,并自动执行。这样人人都能交易,但能否获准则是另一回事。

瓦斯特斯:奥普提姆斯,你总能推动我们向前看,但或许看得太远、太快了。我们讨论的可是个人财富、金融稳定和机构信誉。最终或许能抵达你憧憬的彼岸,也可能走向另一条路。请和斯塔比留斯并肩前行吧。唯有你们携手,才能找到变革的正确节奏与方向。

斯塔比留斯:瓦斯特斯,此言很在理。

奥普提姆斯:但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汤玛索  •  曼奇尼-格里弗利(Tommaso Mancini-Griffoli)是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

文章和其他材料中所表达的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IMF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