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增长之路:三大优先行动事项

2023年4月6日

1. 引言

上午好,首先感谢霍利迪大使的热情欢迎。我还想感谢政治新闻网共同主办今天的活动,其秉承了我们这些机构的理念:让各方汇聚一堂,共同加深我们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理解。

来到子午线国际中心这座美丽的“山顶之屋”,让我想起了纳尔逊 曼德拉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当人们翻越了一座大山之后,只会发现还有更多山峰等待你去攀登。”

这听起来就像过去三年我们所经历的那样:我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险峰” 却发现前方还有更多的崇山峻岭:首先是新冠疫情,接着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是通货膨胀以及一场影响所有人的生活成本危机。

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是坚韧不拔的登山者。但未来的道路,尤其是恢复稳健增长之路崎岖不平、迷雾重重,而将我们连在一起的“登山绳索”如今可能也比几年前更加脆弱了。

今天,我想谈谈我们如何通过专注于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来完成这段艰难的旅程:即如何确保在短期实现稳健复苏,并为更为强劲、更可持续和更加包容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2. 全球前景:艰难的复苏

让我们先从经济形势开始谈起。在2021年的强劲复苏后,俄乌战争及其广泛后果带来了严重的冲击。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几近腰斩,从6.1%降至3.4%。

今年,经济放缓仍在继续。尽管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支出出乎预料地展现出了韧性,且中国重新开放提振了经济,但我们预计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将低于3%

正如大家将在下周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所看到,与过去水平相比,经济增长无论从短期还是中期看都将持续疲软 。不同国家组别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部分增长势头来自新兴经济体——其中,亚洲的表现尤为亮眼。预计到2023年,印度和中国两国将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

但其他国家面前则是危峰兀立。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活动正在放缓,更高的利率拖累了需求。今年,预计约有90%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出现下滑。

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它们在出口需求走弱之际又遭遇了借贷成本的上升。我们看到低收入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速始终低于新兴经济体。这对低收入国家来说是一记沉重打击,使它们实现收入趋同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贫困和饥饿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是由新冠疫情危机引发的另一大危险趋势。

过去几年来,各方协调出台的强有力货币和财政政策措施帮助避免了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但随着地缘政治愈发紧张、通胀居高不下,要实现稳健的复苏仍然十分艰难。这损害了所有人的未来前景——尤其是最脆弱的民众和国家

3. 三大优先行动事项

怎样才能改善短期和中期的增长前景?我看到我们面前矗立着三座险峰。

第一座“险峰”是应对通胀维护金融稳定。

没有物价稳定就不可能实现稳健增长——而没有金融稳定也是如此。如今,这两者都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即使各国央行已以几十年来的最快速度、最一致的步伐实施了加息,但核心通胀率仍然居高不下,其部分原因在于许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十分紧张。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和瑞士的银行部门承压,应对通胀的工作已变得更加复杂。这提醒我们,从长期的低利率和充裕流动性环境,向远高于先前水平的利率和流动性更为稀缺的环境快速过渡,是十分困难的。

其揭示了特定银行风险管理的失败,同时也暴露出了监管的缺陷。但其也表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银行部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今,银行在总体上更为稳健、抗风险能力更强,政策制定者在最近几周也采取了非常迅速和全面的行动。尽管如此,人们依然担心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可能潜藏的脆弱性问题——当前时刻,我们绝不能有自满的情绪。

那么,这对货币政策意味着什么? 只要金融压力保持在一定水平,我们预计央行将坚定不移地应对通胀——它们将继续采取紧缩立场,防止通胀预期脱锚。

与此同时,当金融稳定风险出现时,央行还应通过适当的流动性供给来予以应对。关键在于应谨慎监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的风险以及商业房地产等部门的薄弱点。

换句话说,各国央行应继续利用利率手段应对通胀,同时使用金融政策确保金融稳定。只要金融压力持续得到抑制,这就是正确的行动方向。如果情况发生改变,政策制定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任务——他们需要在通胀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以及其各自工具的使用)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取舍。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警惕、灵活。

在财政方面,当局必须做出更多努力来降低预算赤字,为遏制通胀提供支持,并为应对未来的危机创造财政空间。在做出这些努力的同时,当局还必须支持最脆弱的群体,尤其是那些仍在艰难应对生活成本危机的群体。

因此,这是一场艰难的攀登之旅 :我们需要应对通胀、维护金融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如果能做到政策得当,将使主要发达经济体在“软着陆”的狭窄路径上保持前行,并保护较为脆弱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免受有害溢出效应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谈谈第二座“险峰”:改善中期增长前景。

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保持在3% 左右,这是我们自1990年以来作出的最低中期经济增速预测,其远低于过去二十年3.8% 的平均水平。低增长使各方更难减少贫困、抚平疫情的经济伤痕,以及为所有人提供更好的机遇。

为了攀登这座险峰,我们需要推行重大的变革

我们可以推动结构性改革,加快数字革命,改善营商环境,提升人力资本并增强包容性,以此提高生产率 和增长潜力。在性别不平等程度较大的国家,仅缩小女性劳动参与率缺口这一个方面,就可以使经济产出平均提高35%

我们还需要推动“绿色变革”,以此保护地球环境、创造新的经济机会。 为实现《巴黎气候协定》和提高韧性的共同目标,我们需要将数万亿美元重新投资于绿色项目。据估计,仅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每年就需要1万亿美元的投资。这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方面带来回报。

当然,我们也需要在国际合作方面做出改变 ,以降低经济割裂和地缘政治紧张的影响,尤其是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这场灾难不仅导致了无辜民众的伤亡,也加剧了世界各地的生活成本危机和饥饿问题。它可能使我们在过去三十年里享受的和平红利化为乌有,同时也加剧了贸易和金融领域的摩擦。

我们的研究表明,贸易割裂造成的长期损失可能高达全球GDP的7% ——约相当于德国和日本年产出之总和。如果再考虑技术脱钩,一些国家的损失可能高达GDP的12%资本流动的割裂,包括外国直接投资的割裂,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形成又一重击。所有方面的总体损失可能难以量化,但很显然,它们的方向都是错误的。

而我们本可不必如此。各国可以通过继续开展贸易、务实加强供应链来保护其经济安全国家安全。IMF的研究表明,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可以将供给扰动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减少一半。

这些变革对于增强全球经济活力、为所有人创造更好的机遇至关重要。但对于最脆弱的国家而言,它们可能很难在缺乏额外帮助的情况下做到这些。

这就不得不提到第三座“险峰” —— 团结一致,缩小全球差距。

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依靠我们的集体力量,IMF已经为96个国家提供了近3000 亿美元的新融资。我们批准了历史性的6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分配,帮助增加成员国的储备。

我们的预防性融资安排为拥有稳健经济基本面的国家提供了额外的缓冲——最近,我们就为摩洛哥提供了预防性融资。

通过对我们的工具箱进行创新——包括设立“粮食冲击窗口”和“韧性和可持续性信托”——我们正帮助成员国应对新的挑战。

我们还加大了对脆弱中等收入国家的支持力度,包括临时提高成员国获取IMF贷款的限额。我们已经向斯里兰卡乌克兰等国家提供了新的融资。

这正是IMF所要做的:在动荡时期成为稳定的源泉。

然而,对于全球大家庭中最脆弱的成员国来说,来自较富裕国家的额外支持至关重要。

我想代表最脆弱的成员国提出两个请求第一,帮助它们应对债务负担(过去几年的冲击令它们的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第二,确保IMF继续有能力在未来为其提供支持。

首先在债务方面,约15%的低收入国家已经陷入了债务困境,另有45%的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债务脆弱性。约四分之一的新兴经济体正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其融资利差已经达到了“类似违约的水平”。

这使各方担心可能将出现一波债务重组的请求,且在当前债务重组面临代价高昂的拖延之际,应如何回应这些请求——最近的例子就是赞比亚。

为加快推动债务重组,IMF、世界银行以及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印度最近成立了全球主权债务圆桌会议。它将公共和私人部门债权人以及借款国走到一起,帮助它们就有关标准和程序形成共识,从而让我们可以加快债务重组,包括在二十国集团“共同框架”下的债务重组工作。

但是,即使我们呼吁在债务处理方面取得进展,我们仍需要增强IMF帮助最贫困成员国的能力。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我们为支持最贫困成员国提供的无息贷款已经翻了两番有余,达到240亿美元。现在,我们正紧急呼吁较富裕成员国帮助弥合“减贫与增长信托”的筹资缺口。

这对于确保IMF能够继续提供重要支持并协助撬动其他资金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确保我们能够为所有 成员国提供支持——因此,我们今年正努力工作,争取圆满完成新一轮份额检查(份额是IMF融资结构的基石)。

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就这个问题和所有经济挑战加强合作,强化将我们紧密相连的“登山绳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翻越一座又一座险峰。

4. 结语

最后,让我们回到纳尔逊 • 曼德拉的话上。在意识到还有更多山峰等待攀登时,他说:我在这里休息片刻,抽空看了一眼周围的壮丽景色,也回头看了看我所走过的路程。但……我不敢停留,因为我的漫漫长路还没有达到终点。”

全球社会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IMF的成员国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下周举行的春季会议,我们应继续专注于未来更加强劲、更为包容的增长前景。

谢谢大家!

基金组织信息交流部
媒体关系

新闻官:

电话:+1 202 623-7100电子邮件: MEDIA@IM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