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一直是人类历史和人类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去年,超过3亿人完成合法迁移,他们或是以移民身份寻找更多的机会,或是以难民身份逃离冲突或自然灾害。
这一人数较1995年几乎翻了一番,其原因主要是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流向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难民人数增加了。
推动人们离开家乡或拉动人们前往其他地方的因素千差万别,而管理此类迁移的政策同样发挥着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全球化的怀疑和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合法迁移遭遇了越来越大的障碍。在2025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的一章[链接]中,我们研究了移民、难民或两者共同面临的政策变化会如何通过开启一些而关闭另一些渠道的方式改变他们在各经济体内部和经济体之间的迁移路线。
我们的研究确定了限制性措施影响接收国移民和难民的数量与构成的四大渠道:
- “目的国替代”渠道,即由于预定目的国实行了更为严格的政策,导致人们转向其他地方或滞留在过境国。
- “类别替代”渠道,即当局针对特定类别的人群(合法移民或难民)收紧政策,这可能导致人们寻求其他合法途径进入该国。
- “来源国抑制”渠道,即针对特定经济体公民实行更为严格的政策,阻止来自这些辖区的公民流入。
- “来源国替代”渠道,即鼓励来自未被针对的经济体的人口填补由此产生的空白。
新迁入人口的上述类型的变化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和总需求。额外的移民流入可以提高经济产出和劳动力生产率,但也可能会导致当地服务和基础设施紧张,从而带来短期挑战。当各国在推动新移民融入方面面临更多挑战时,这种成本很可能会更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如此,它们接收难民的比例更高,吸收大量人口流入的能力通常也有限。
此外,如果移民和难民的技能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不完全匹配,上述成本可能会更高——这一挑战对于难民来说更为常见,他们抵达目的国时并未获得工作机会,而且可能缺乏必要的语言技能或认证资质。
我们的结果表明,“目的国替代”渠道可能会产生重大的溢出效应。例如,一组经济体采取紧缩政策以阻止20%移民和难民流入。在同样的时间内,接收这些被分流人口的目的国的经济产出平均会小幅增长0.2%,且这一效应在发达经济体更为显著。
与此同时,当一个经济体对合法移民实施更为严格的政策时,可能会导致所谓的“类别替代”,还可能与随后五年间通常规模较小的难民流入人数增加近30%具有相关性。平均而言,收容难民对产出的影响不大,但若实行更加强有力的移民融合政策(如归化和国内流动便利),则收容难民可以发掘经济增长的潜力,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尤其如此。
限制性措施可能会对经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虽然遏制人口流入可以缓解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短期压力,但劳动力供给减少会阻碍生产率提高和资本积累,从而可能会导致长期经济机遇的丧失。
与此同时,那些因分流人口涌入而成为更大规模目的地的经济体,在劳动力规模扩大带来的长期利益显现之前,则将因容纳更多人口而面临更大的中短期压力。因此,目的国可通过开展合作,缓解人口意外流入对单个国家造成的拥堵压力,同时维护各方的长期利益。
移民和难民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国家内部经济成果的分配。在接收从其他目的国转移而来的移民或难民的经济体中,竞争加剧可能会导致一些劳动者的工资降低,尤其是在短期内。同时,通过从事与入境移民和难民的技能互补的活动,本地人可实现增收。
虽然移民和难民政策并不能取代为持续应对潜在拉动和推动因素(特别是与人员被迫流离失所相关的因素)而采取的措施,但其有助于管理移民和难民的流动。接收分流人口的国家可能会面临直接的短期拥堵压力,但它们可以通过加强促进融合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促进私人部门发展,将挑战转化为长期机遇。此外,各经济体之间开展国际合作,也有助于更平均地分配短期成本,并产生更多的长期效益。
——本博客基于2025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第三章“旅程与交岔路口:移民和难民政策的溢出效应”撰写。本章的合著者Shushanik Hakobyan和Neil Meads为本博客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