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歧视以及职业发展道路上与这些歧视有关的偏见和障碍,是职业女性不得不面对的冰冷现实。
在这一点上,经济学职场也不例外。美国经济学会(AEA)在2019年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女性受访者表示曾经遭受过性别歧视,而男性受访者的这一比例仅为3%(攻读美国经济学博士课程的男女生人数比是二比一)。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这些“忧郁的学者们”的处境似乎十分不妙。安·玛丽·梅(Ann Mari May)的作品《性别与忧郁的科学》以丰富的笔触从历史角度出发,讲述了造成上述性别差距的长期根源。此书内容详尽透彻,引人入胜。
梅利用美国经济学会的档案和大量实证数据,追溯了社会规范和制度障碍的演变过程,以及在雇用、晋升、出版、加入专业协会等方面存在的明显排斥和歧视现象。梅为读者讲述了女性先驱者(梅称她们是“坚忍不拔的坚守者”)的事迹,其中还穿插了个人观点和成功故事。
梅在书中剖析了美国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结束后的情况,深入探究了性别歧视的形成基础和演变过程。美国内战期间,男性的大学入学率持续下降,高中毕业的女生人数超过了男生,各方呼吁允许女性进入大学的声音日益高涨。但许多大学都不愿招收女生入学,它们将女性的出现视为一场“危险的实验”,是对男性生计的直接挑战。攻读经济学的第一批女生面临着各种难题:在课堂上她们的座位被与男生隔开,不能平等地进入图书馆和实验室,她们学习这门严谨课程的自身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当这些女性顺利拿到学位、进入经济学领域找工作时,依然面临着障碍和排斥。梅分析了美国经济学会的会员数据(其始于1886年),发现在专业代表性方面存在巨大的性别差距:在学会创建后的最初六十年里,女性仅占会员的5%。认为婚姻生活与学术职业不可兼顾的社会规范和观点进一步妨碍了女性为经济学领域做出充分贡献。女性也很难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梅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经济学季刊》刊载的文章开展了实证分析,考察人脉关系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女性所缺乏的。梅在书中多个章节缜密地探讨了交叉身份的重要意义,她用冷峻的统计数据说明了有色人种女性被边缘化,她们在经济学领域的代表性始终严重不足。
在书的末尾,梅让读者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割裂的现实:一个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垄断和歧视造成的有害影响,而这个行业本身却又充斥着垄断和歧视。那些拥护者、倡导者和“坚忍不拔的坚守者”的故事可以激励所有经济学家——无论性别如何——勇于冲破玻璃屏墙和玻璃天花板,致力于推动这个过于同质化的职业走向多样化。
文章和其他材料中所表达的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IMF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