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工具助长了金融犯罪,当局必须作出应对
美国司法部6月份宣布了一起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加密货币查获案:在一桩涉案金额高达2.25亿美元、被称为“杀猪盘”的加密资产骗局中,有组织的犯罪分子(其通常实施跨境犯罪)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社会工程(例如利用浪漫关系或投资计划)来操纵受害者。在犯罪过程中,他们通常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资料、加密消息以及隐蔽的区块链交易来藏匿和转移被盗资金。
查获这批加密货币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联邦官员进行跨辖区合作,使用区块链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来追踪用于诈骗400多名受害者的数千个涉案钱包。然而,这一难得的胜利也凸显了各国当局在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中往往必须努力追赶。依然有人在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的调整速度越来越快,正在超过我们的执法速度。从通过加密货币和人工智能驱动型模拟实施洗钱,到制作深度伪造内容、加密应用程序及去中心化交易所等,他们正在为自己的犯罪计划选择最称手的工具。面对匿名且无国界的威胁,各国当局遇到了管辖权、程序限制和系统老旧等问题的阻碍。
根据总部位于纽约的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其专门帮助刑事调查人员追踪交易)的数据,近年来非法加密货币活动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5%,且去年一年的涉案金额可能就超过510亿美元。
“不良行为者”仍然依赖于现金和传统金融,而洗钱则尤其依赖于银行、非正规货币兑换商和现金跨境运输。但他们正在通过技术来强化和升级旧方法,以阻挠侦测、对抗干扰。
加密消息应用程序帮助卡特尔组织协调跨境交易。稳定币和监管较宽松的虚拟资产平台可以隐匿贿赂和被挪用的资金。网络犯罪分子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身份和机器人来欺诈银行并逃避已经过时的监控手段。对于资源不足的官方机构来说,追踪有组织犯罪所得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工智能降低了犯罪的门槛。欺诈分子通过语音克隆和伪造文档生成器,绕过了许多银行和监管机构仍在使用的验证协议。他们的犯罪手法日益创新,而我们的合规系统已经落后。各国政府虽已意识到了这些威胁,但应对措施却分散且参差不齐——包括对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监管。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旅行规则”旨在更好地识别跨境收汇资金者(大多数数字收益都是通过跨境渠道支付的),但这项措施被延迟实施了。
与此同时,由于去中心化平台上的即时转账功能和匿名强化工具,国际资金流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多数支付仍然需要通过多个中介机构进行,这通常使得跨境交易需要通过过时的代理行来进行,导致交易被掩盖并延迟,同时增加成本。这有助于犯罪分子利用监督漏洞、管辖权协调问题和技术能力进行跨境活动,且这些行为往往不会被察觉。
安全的支付走廊
故事还有另一面。犯罪分子利用技术创新来追求隐秘性和速度,而企业和政府则通过协作测试以降低脆弱性,并实现跨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融资(AML/CFT)方面的技术影响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探讨。
例如,新加坡和泰国的联动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了使用手机号码进行实时零售交易转账的功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可通过互联二维码进行跨境支付。这些创新举措具有高效性和包容性,但也引发了身份验证、交易监测和监管协调等方面的新问题(参见本期《金融与发展》中“东南亚大力推动跨境支付”一文)。
在印度,统一支付接口可实现不同应用程序和平台之间的无缝转账,凸显了互操作性设计的力量。每月超过180亿笔的交易量,以及其中许多交易发生在具有竞争关系的平台之间,表明了开放性和标准化在扩大规模和提升包容性方面的作用。IMF相关研究表明,当互操作性提高时,印度的数字支付将发展地更快,尤其是在转换成本高昂的碎片化市场中(参见本期《金融与发展》中“印度的无摩擦支付”一文)。
这些地区性创新和全球性举措反映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打击犯罪和促进包容性是两个相互关联的优先事项,尤其是在犯罪分子正在加快犯罪步伐的情况下。FATF也表达了这一担忧,敦促各国设计兼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AML/CFT措施。此外,FATF发布的 “6月份建议”标志着一项重大进展:其要求跨境电汇(包括涉及虚拟资产的电汇)提供汇款人和收款人信息,这将增强正在快速发展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的可追溯性。
诸如此类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例子,它们展现了技术成果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但技术也必须成为监管应对犯罪的一部分。
实现跨境支付系统现代化并减少意料之外的AML/CFT障碍,越来越意味着要聚焦于透明性、互操作性和基于风险的监管。IMF在“安全支付走廊”方面的工作帮助各国在不破坏新技术的情况下为合法的资金流动建立可信、安全的渠道,由此支持了这一观点。在萨摩亚开展的一个试点项目表明(先前,该国去风险化举措扰乱了汇款业务),通过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以及与受监管的提供商的合作,可以在不中断新支付平台使用的情况下,确保汇款业务正常进行,同时维护金融诚信。
机器学习
在IMF的指导下,一些国家正在投资机器学习以侦测跨境资金流动的异常情况,而其他国家则正在加强对虚拟资产服务商的监管。各国政府正在加紧投资,以提高其追踪加密货币转移的能力,而区块链分析公司经常受雇开展此项工作。
IMF对跨境流动的分析与新版FATF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实施得当,它们有助于同时实现数字效率与金融诚信。为此,各国必须调整法律框架,以便通过正当的程序来及时获取数字证据。同时,它们还需要不断发展监管模式,以实现对提供跨境服务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应当通力合作,持续性的多边接触应当促进快速、廉价、透明和可追溯的跨境支付——锚定可互操作标准,同时尊重隐私。
政府必须紧跟步伐。这意味着各国政府要投资于监管技术,例如人工智能驱动的交易监测和区块链分析,并为相关机构提供用以检测复杂的加密资产计划和合成身份欺诈的工具和专业知识。相关机构必须通过雇用和留住专业的数据科学家和金融犯罪专家,跟上犯罪分子的步伐。虚拟资产必须受到AML/CFT监管,应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来共同开发用以侦测新风险的工具,同时,FATF及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全球标准必须在有效的AML/CFT框架下得到国家投资的支持。
各方实施一致和协调的举措很重要。碎片化的努力会为犯罪分子留出漏洞。与政府相比,犯罪分子日益增长的技术优势可能会破坏金融诚信、损坏经济稳定、削弱本已脆弱的制度,并侵蚀公众对旨在维护安全和公平的系统的信任。当犯罪集团采用和调整新兴技术以超越执法力度时,其造成的代价不仅是财政方面的,更深入到了结构和系统层面。对各国政府而言,它们不能原地等待。因为犯罪分子不会等。
文章和其他材料中所表达的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IMF的政策。